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生活频道 详情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宁夏红寺堡:戈壁“黄花”分外香

中国网 |    发布时间:2024-07-30 09:18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原标题:

宁夏红寺堡:戈壁“黄花”分外香

新华社银川7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邹欣媛、王希

正是黄花菜采摘季,凌晨4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黄花菜田里,村民们头戴探照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一束束灯光指引下,大家快速熟练地采摘着鲜菜,直到艳阳高照。

时值正午,经历了数小时采摘,村民们聚在地头等待称重。48岁的柳泉乡柳泉村村民周玉春告诉记者,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我从6月中旬开始摘黄花菜,一天能挣100多元。”他说。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黄花菜田。(受访者供图)

“40多天时间,我们要雇佣周边村庄400多人来采摘黄花菜,每人至少能挣三四千元。如果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一亩地还有700元的流转费。”谈及发展黄花菜产业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好处,柳泉缘(吴忠市红寺堡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苗军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当地一些村民在自家地里也开始试种黄花菜,由合作社为他们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不愁种,也不愁卖。”周玉春说。

“前段时间国外客商主动联系我们购买干黄花菜,目前产品已顺利出口。”苗军说,今年市场价格不错,一斤干菜能卖到二十六七元,出口价格就更高了。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居住着20多万来自西海固的搬迁群众。经过多年的发展,原是一片戈壁滩的红寺堡,变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新家园。枸杞、黄花菜、中药材和肉牛、滩羊等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让搬迁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村民将黄花菜分装到晾晒托盘内。新华社记者 邹欣媛 摄

“我们的黄花菜已形成以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这离不开一系列惠农政策与机制创新的助推。”红寺堡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锐说。

据王锐介绍,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黄花菜产业:对新种植黄花菜的农户、合作社等,每亩补贴200元;持续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公共晾晒场、冷库、杀青房等;鼓励合作社等加工冰鲜黄花菜,每斤补贴0.5元……

村民在晾晒黄花菜。(受访者供图)

柳泉乡柳泉村党支部书记张娅梅说,以前村民自己用小型锅炉蒸熟黄花菜,常因掌握不好火候损耗大量鲜菜。现在有了杀青房,合作社积极收购鲜菜统一进行加工销售,村民只负责种植和采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损耗。

2023年,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带动3万余人就业,实现劳务创收9550万元。今年,当地黄花菜鲜菜产量预计达7.3万吨,综合产值有望达4亿元。

含苞是菜,盛开是花。小小黄花菜,既富了百姓,也美了乡村。张娅梅告诉记者,种植了黄花菜的土壤颜色往往更深一些,因为它锁住了土壤里的水分,让昔日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变了模样。

聚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等。据了解,红寺堡正积极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建设农特产品分拣包装及电商孵化中心,培育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枸杞基地、黄花菜联合社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振兴赋能。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带动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下一步,在打造特色品牌、借助平台优势拓宽销路的基础上,红寺堡将谋划建设黄花菜文化主题休闲农业示范园,探索一条‘以花促旅、以旅带花、花旅共融’的文旅发展之路。”王锐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

责任编辑:品一

热点关注

镜头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