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生活频道 详情

养老驿站当社区管家,“跨界”解决物业失管难题

中国网 |    发布时间:2024-07-17 15:40:02.0 |

原标题:养老驿站当社区管家,“跨界”解决物业失管难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鹿艺佳 高源

门头沟区月季园二区社区是典型的“双老”社区:老龄人口比例高,老旧楼房没物业。缺少养老服务、物业管理缺位是困扰居民的两大难题。为此,属地大峪街道探索“养老+物业”模式,建立同时服务老人和老旧小区的养老驿站。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养老驿站不仅有老年餐桌、日间照料、巡查探访等养老服务,还担负起小区的跑冒滴漏维修、公共设施维护……居民反映,社区管家式的养老驿站让生活变得更舒心了。

现场

巡查员帮老人“小修小补”

7月15日,记者来到月季园二区,正赶上陈雪艳和乔焕到独居老人家中巡查探访。陈雪艳说,该小区共有76户独居老人,她和乔焕是养老驿站的巡查员,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探访、记录、反映老人的需求。她们正要去的是75岁的王女士家。

王女士的子女平时不在身边,她年纪大了,身体时常出些小问题,巡查员经常过来看看,陪她聊聊天。“我的胃比前两天好多了,你们放心!”陈雪艳拿出一沓表格,将王女士的最新情况记了下来。这些表格是独居老人的个人档案,里边记录着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个人需求和紧急联系人等内容。“哪位老人患有基础病,哪位老人做过手术,哪位老人的子女短期无法探视……我都会及时更新,并根据老人的具体需求,调整我们探访的节奏和方式。”

养老驿站巡查员探望独居老人。

王女士说,小区没有物业,在养老驿站成立前,遇到电器坏了、灯泡不亮、水管漏水等问题,只能靠自己想办法。这对年轻人来说或许并非难事,但对高龄独居老人来说,怎么联系维修、上哪买新零件都很困难。“现在养老驿站不光关注我居家养老的健康问题,也帮我解决日常生活的需求。”

王女士又带两名巡查员来到厨房,看到水龙头正往下滴水。“我做饭的时候发现水龙头拧不紧,总这样滴答滴答的。”陈雪艳立即拨通小区的“服务专线”,简单说明情况后,只过了几分钟,维修人员就赶到了。原因很快查明,水龙头使用年限已久,密封胶垫老化,需要更换。当天,维修人员就为王女士换上了新的水龙头。“家里掉落的窗帘杆、损坏的开关插座,楼道里坏了的灯泡和扶手,都是他们帮忙修好的。再也不用操心这些琐事,我的生活更舒心了!”

陈雪艳说,这些看似并非养老服务的工作,养老驿站之所以能迅速、专业地反应,“秘诀”就在于这家养老驿站提供的是“养老+物业”的跨界服务。

缘起

“双老”小区遇到双难题

社区党委书记刘坚告诉记者,月季园二区是典型的“双老”社区,老人多、老楼多。社区共有居民2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768人,占比高达35%,其中还包括20位重度失能老人和49位残疾老人。同时,社区20栋居民楼建成于1989年,楼体老化,加之没有物业公司,诸多物业管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缺乏养老服务和物业管理是令居民最头疼的两大问题,社区接到这两类问题的投诉也比较集中。“空巢、独居老人比较多,老人多次反映吃饭难。”刘坚说,原先小区没有老年餐桌,老人要到旁边的滨河西区吃饭,虽然俩小区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老人一来一回也得走上半个小时。

“老楼跑冒滴漏严重,各类公共设施老化破损,没有物业公司,这些问题全都依赖属地兜底。”刘坚坦言,社区并没有专业施工资质,处理很多问题也需要东奔西走联系各方,很难保障居民反映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但爆裂的水管正哗哗淌水,或是下水道堵了,污水不断满冒,居民非常着急,这些问题慢不得。”

“对‘双老’社区来说,很多物业问题困扰的恰恰也是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和日常物业需求很难分开。提升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也是为老人的居家养老提供保障。”刘坚说,正因如此,去年11月,街道和社区在推进养老驿站建设时,便决定将养老服务和物业服务结合起来,通过“养老+物业”的办法,解决困扰居民的两大难题。

养老服务驿站今年2月正式建成。郭女士是小区里的老住户,她高兴地说,半年来,小区里变化很大,大件垃圾有人收了,跑冒滴漏有人管了,公共区域也有人维护了。“我们单元12户,全都有60岁以上的老人,前不久楼梯扶手坏了,我们上下楼不敢扶,跟养老驿站反映后,立马就修好了。”

破题

驿站进小区,属地立下军令状

不过,“养老+物业”式服务驿站的建成并非一帆风顺。驿站进驻小区,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用房问题。

空间局促是老旧小区的通病,月季园二区也不例外。如何在小区里找到合适的场地,既能满足居民需求,还不挤占公共空间?大峪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副主任刘洋说,街道、社区及居民多次协商后,将目光锁定在了两处旧自行车棚和一处老年活动室上。

为不挤占老人的活动空间,老年活动室并未进行大的改动,只在角落增加了两处工位,为维修人员提供日常办公场所。33号楼前的车棚则有一半被腾出来,改造成了日间照料室、老年食堂、档案室和咨询平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另一处车棚则被改造成驿站工作人员办公用地。

面对居民的迫切需求,去年11月底,属地就向居民立下了3个月完工的“军令状”。经历三四次方案调整,逐一突破装修、水电、消防等难题,养老驿站终于在今年2月正式运营。为了方便老人,驿站还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扶手等适老设施。一位前来就餐的老人说:“现在我们有了居家养老的好地方,不用羡慕别人啦。”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33号、34号、35号楼旁各有一排平房。改造后的33号楼旁是一间老年食堂,里边还开辟出一间日间照料室。

34号楼旁是一处老年活动室,除供老人休闲娱乐的设施外,还新增了两个工位,刚刚奔赴王女士家的维修人员平时就在这里办公。

33号楼旁则是一间综合办公室,“服务专线”就设置在这里,遇到养老问题、小区日常维护问题、家中各项小修小补,居民都可以拨打这一热线。

3个办公区虽然不在一处,却把为老服务和物业服务融在了一起。刘洋说,这正是该小区养老驿站的创新之处,在常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物业管理的功能,让养老驿站变成能为全体居民服务的“社区管家”。

车棚被占了大半,电动车充电怎么办?协商过程中,曾有不少居民提出这一疑虑。“养老驿站是刚需,小区里自行车停放、电动车充电的需求也不小。”刘洋说,社区利用小区边角空间新建了4处停车棚。“养老驿站占用了130多平方米的旧车棚,但我们新开拓出来的充电空间有150多平方米,大家充电的空间反而更大了。”

探索

“养老+物业”可持续,居民与驿站能双赢

“养老+物业”的服务新模式,对于养老驿站来说也是一种新尝试,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养老驿站负责人王志强表示,进驻社区前就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好在街道社区给予了很大支持。“不仅提供用房,还将相关信息与我们共享,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老人的情况,方便出现突发状况时第一时间到位。”

养老驿站要承担哪些物业服务,这一点也经过了社区与驿站的多次协商,相互匹配了各自的需求及能力范畴。例如,大件垃圾由养老驿站帮忙清理,之后由专业机构负责运输;养老驿站负责公共设施的维修保养,不向居民收取额外物业费,用养老服务的收入反哺物业支出;居民家中小修小补也可以找养老驿站,涉及零件更换会向居民收取一定成本费用。

“总体来说,我们一方面依靠养老服务反哺物业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拓展服务范围,为驿站创造更多盈利空间。”王志强表示,属地以场地换服务,解决了养老驿站的房租压力,节约了一笔运营成本,使驿站有余力处理部分公共区域的物业问题。同时,驿站也在考虑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拓展服务范围,例如车辆维修、送医陪护等,这样一来,既能提升老人生活便利性,也能让驿站更好地运转。

“这一切的关键是先把服务社区、服务老人的理念贯彻下来,用服务做好口碑,赢得居民的信任和信赖,再一步步考虑盈利的问题。”

目前,居民对养老驿站的服务正逐渐适应和认可。属地也表示,“养老+物业”模式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探索空间,既要让居民享受到生活便利,又保障驿站能够可持续运转,“养老+物业”才能更好、更持久地服务居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责任编辑:品一

热点关注

镜头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