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生活频道 详情

第一期中华正史观研习营学员感悟分享(三)

中国网 |    发布时间:2022-04-21 20:49:20.0 |

2022321日,徐健顺老师开授了名为《中华正史观》的历史类通论课程研习营。本门课程旨在梳理中华正史观,讲授中华文化角度的中国历史脉络,对现在流行的历史观进行反思,学习用中华正史观重新审视和分析历史现象与现实问题。

中华正史观适合以下三类人学习:一、爱好儒学,想了解儒学的发展进程的人;二、爱好历史,想以新的视角审视历史的人;三、热爱中国,想要学习中国古代智慧的人。

研习营包括75次录播课,学员可自主安排学习进度,3次徐健顺老师的直播答疑,以及11次专题作业的打卡与点评。以下是学员的精彩打卡内容:

一、海先生(网名) 0324 15:41

当我第一次看到徐老师的这门课时,我就想报名了。首先这源于我学习了徐老师关于吟诵的课程,我还学习了徐老师的中华文化精神。无论是古诗词的吟诵还是中华文化精神,不可不说都是在打破自己曾经的认知,“不破不立”说的就是我学了徐老师的课程之后的感受。

什么是中华正史观?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正史观”这个词,毫无概念。以前学习历史,真的就是从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去学习,从初中到大学,几乎都是这个套路。“人类在进步”这样的历史观也在不断地深入我们的思想,所以我们总以为以前的都是不如现在的,所以我们深信因为历史的进步,而有了今日之我们;因为历史在进步,所以古人的都存在很大的缺陷甚至是有悖“天理人伦”。而历史中真正尊道尚德”的部分,确实很少出现在我们的历史教材里。

我以前是不喜欢历史的,但是听了徐老师的吟诵和中华文化精神之后,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学习历史,也许这一次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果不其然,这次又是一次突破常规的学习之旅。

什么中华历史观?中华历史观是关注时代的大道沉浮、人性显隐,以人物为主。中华历史观记录人物故事,以人的故事来关注事件及其人物背后的根本精神。

所以,中华历史观是关注精神的,而不是关注物质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华正史观”不就是一股清流吗?不正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和实践的吗?

我想,这门课程会给我一种信心,给我一种可以把更好的历史观及中华文化精神交给孩子的信心。我也有另一种信心,我可以和自豪的而不是自负的认为我们的中华文化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的。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可以将西方的好的思想融入我们自己的课程和实践,但是我们不能忘本,我们要记得自己是谁,中华文化、中华正史观是我们了解自己的根本之门。 

二、百花园(网名) 032522:54

这两天学习徐老师的“中华正史观”课程时间很紧张,也是最大的享受!当学完第三节《中国史书》的全部课程的时候,深深被“中国的历史是以人为中心,突出大道沉浮和人性显隐”的观点所打动。

徐老师从中国的史书分类和史料积累讲起,这部分最打动我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相对独立性的史官传统和史官制度。周公和孔子开了个好头,树立了典范,太史公司马迁秉承并发扬光大这一传统,以后历朝历代重视修史,一直现在,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十五史”!这足见中华先人的英明、智慧,中华文化的高明、睿智!不得不让后世叹服!

中华正史以纪传体为主体,是与我们的历史把人物作为中心、以事为辅助,以书写大道沉浮、人性显隐、德性彰显为导向相适应。徐老师引用钱穆先生的话说:“司马迁以人物来作历史中心,创为列传体,那是中国史学上一极大创见。”徐老师继续引用钱穆先生的观点详细为我们进行了“中西史学比较”,从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中西史学的不同。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中国的历史称为“源远流长”真不为过,其“精细丰富、科学系统”真的叹为观止!其修身希圣的功用启迪子孙,资鉴后世的意义造福子孙,我觉得这都源于史官的胸怀和我们一贯的中华文化精神的世界观!这一段最后徐老师总结说:我们的历史之所以以纪传体为正史的主要载体,是因为我们要在历史当中来寻求和判断人性的沉浮。我们关心的是在事件当中人性是如何表现的,一个时代的人性是如何表现的,一个时代的人性又是怎样变成了另一个时代的人性。我们关心的是人性变化的沉浮,而不是事情的成败。所以我们以纪传体为主体。

徐老师为我们讲述《史记》的体例,并以《孔子世家》为例说明纪传体的“传”的体例。当看到这一段,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徐老师说,史赞史论是史官站在中华文化精神的高度对人物的评论,没有史赞史论只记史实,人之德性品格就彰显不出来。还真是,若没有这一段,就感觉缺少了灵魂一样,气未发出啊,敝得慌!

徐老师最后讲到“纪传体”的今日价值,也很受启发,写人记事修史,只有抓住“人性”这个核心,才是关键和重点,才符合中国之传统。我们工作中,生活中,文章中,要自觉彰扬“人性”,彰显“德性”,追求大道,践行中华文化精神。

学完这一节,我更加深深地爱上了我们的中国历史!!!


来源:中国网生活

作者:陈锐

责任编辑:子芮

热点关注

镜头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