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放
概述
曹操《观沧海》是一首古体四言诗,这首诗入声字很多,押韵的字很少。这在古诗当中是很独特、很罕见的,这首诗四句用一回押韵。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理解两个意象,第一个意象是“碣石”,第二个意象是“沧海”,
《观沧海》是曹操悟道的时刻,我们在理解《观沧海》时,要把它理解为是曹操的一个心路历程,他从疑问、到兴奋、到悟道、到幸运这样的一个过程,以此来吟诵,而且“入短韵长”,就能把这首诗的感觉读出来。吟诵要情通古人、情通作者,用声音去表达你对作者的理解。
声韵·押韵
这是曹操《观沧海》的吟诵符号,里面标出了入声字和韵字。
因为这是一首古体诗,属于古体诗中的四言诗,所以吟诵符号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入声字很多,押韵的字很少。这在古诗当中是很独特、很罕见的,尤其是押韵的字,四句才有一个字。有人说,“海”也是押韵的,“茂”也是押韵的,“中”也是押韵的。没有,它们不押韵。押韵的就是“峙”“起”“里”“志”这几个字,其中对峙的“峙”,还有志向的“志”,今天都读四声,在古代都是上声,所以它押的是上声的“i”这个韵,这是上古的“zhi”韵。
从声韵分析这个角度说,一开始就要注意这首诗的押韵,这是一首押韵很独特的诗。这样一来就需要了解押韵,什么叫押韵?现在好多人都觉得只要韵母一样就押韵。不是,那是韵母,而不是韵。韵不包括韵头,但包括声调,所以押韵一定是声调也一样的韵腹和韵尾才叫韵。
韵的存在就是因为拖长,因为拖长的时候声母不会拖长,韵头也不会拖长,拖长的只有韵腹、韵尾和声调,一直延续的就是这三个组合的声音。比如说“床前明月光”,一直延续的“āng”声音,这个就叫韵,所以韵必须要拖长,除非是入声韵,不拖长就不叫韵了,韵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押韵到底是什么?在音乐学上,押韵的地方往往是长主音,什么叫长主音呢?唱歌也有一个基准线,从这个音开始,又回到这个音,我们会感觉:一个段落结束了。音乐学上叫乐句,一个乐句结束了,然后又回到这个音,一个乐句又结束了。比如说:
(唱)好一朵茉莉花,3235651(▪)65,它结束在5上。
(唱)好一朵茉莉花,1(▪)2321(▪)61(▪)5,它又回到5了,这个时候你就感觉,它一句话结束了。
(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5235321,结束在1上,那么1就是一个长主音。主音都是有两个,这两个音就像胡琴的里外弦一样,1、5,这个在西方就是叫大调,中国叫宫调,这是它的调性。所以一般情况下,长的主音表示结束。一个乐句的结束,短的主音不行,耳朵没反应过来就过去了,必须是长的主音,才让人感觉到它又唱回到这里了,于是一个乐句结束了。
那么汉语诗歌的押韵往往就是押在长主音上。“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它都是在主音上押韵,“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1,它就在主音上押韵,那么押韵本身就是韵腹、韵尾、声调的一个重复,而它又放在长主音上,在音乐上也表示结束,所以实际上汉语诗歌的押韵,它强调了结束感。中国人,汉族人唱起歌来,一句一句地唱,总是一句一句的,比如说,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李家溜溜的大姐”,总是一句一句唱。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圆”,总是这样的。
西方人唱歌就不是这样的,英语歌好多一唱起来就缠绕在一起,但是中国的歌,总是很鲜明的,一句一句的。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传统就是押韵、长主音。所以汉语的诗歌特别的有结束感。
这里就要说第三个话题了,关于断句,现在古诗的断句很有意思,一句逗号,一句句号,一句逗号,一句句号,就这样下去了,根本就不管里面的关系。为什么要有个逗号?比如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般都是:春眠不觉晓——逗号,处处闻啼鸟——句号。凭什么?
“春眠不觉晓”的“晓”,“处处闻啼鸟”的“鸟”都是韵字,这个地方是要拖长的,没有停顿,就是一定要加一个标点符号的话,也最好是加个破折线,怎么能加逗号、句号呢?而且这两个是韵字,它拖的是一样长,凭什么一个逗号,一个句号?它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它们一点区别都没有,它们拖的是一样长的。所以不能用现代西方标点来对付古诗文,要了解古诗文的读法,就是吟诵。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每五个字出现了一个韵字,这说明每五个字它拖长一次,也就是回到长主音一次,也就是它结束了一次。所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共是两句。那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句。这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好多人都以为是“春眠不觉晓”——逗号,“处处闻啼鸟”——句号,把它当成一整句。两个分句之间是有关系的,要么是并列的,要么是因果的,要么是递进的。那么“春眠不觉晓”和“处处闻啼鸟”到底是什么关系?很多人就理解为因果关系了: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地醒来了,怎么醒来的?是被到处都有的鸟叫声吵醒的,这首诗整个的意思就跑偏了。实际上它是说,春天的早晨总是醒不来,“不觉晓”,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古人是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早晨太阳没有升起来就要起床了,结果好,太阳都起来了,这样才睁开眼睛,于是世人感叹:我的生命就这样睡过去了,太可惜了!然后再一听,“处处闻啼鸟”,小鸟醒得早,它们早早就起来了,它们在那里欢快地叫,它们享受着生命,而我的生命怎么样?睡过去了!
所以这是两句,它分别说的是不同的意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句,并不是说:亮闪闪的太阳落山了,黄河流走了!那就成了两句了。这是一句,说的是:伟大的太阳走了,伟大的黄河也走了,所以伟大的生命都是留不住的,伟大的生命都留不住,何况我这不伟大的生命。所以这就是断句对于理解诗歌的重要性。
那么古诗一般押韵的情况是怎样的?有三种韵,一种是逐句用韵,每句都押韵,比如说曹丕的《燕歌行》,每一句都押句。一种是隔句用韵,就像刚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就是逐句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隔句用韵了。那么此外还有四句才用一回韵,那就比如说这首《观沧海》。当我们面对这样的诗的时候,不觉得好奇怪吗?居然四句才押韵。
实际很多人读错了这首诗,因为断句不对,所以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不一样,比如说有人读的时候每四字一断,也就是说他认为四个字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就是四句四个意思。有人不是这样,每八个字停一下,那就是他认为两句是一整句,读起来是这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两种读法都不对。第一种读法会把诗读散,结果我们看到的就是所谓的白话翻译:我到了碣石这个地方,我来看大海来了,水怎么那么平静?山耸立在那里。翻译让人听完之后就觉得不知所云,到底想表达什么?
两句才一顿的这种看起来要更有道理一些,但是没有抓到重点,它会变成这样的意思:向东边走,我来到了碣石这个地方,我是来看沧海的。水怎么那么样得平静,山怎么静静地站在那里?他感觉第一句,尤其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认为这个句子已经结束了,已经完整地表达了我来到这里的目的,然后他又说我在这里看到的景象。
然而,四句一顿,四句是一整句的感觉则完全不同,它成了这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它是说:我到这里来看沧海来了,怎么没有呢?这是完整的一句话。我到这里来是看望你来了,你怎么不在呢?这是完整的一句话,这样一来才把这四句完全统在一起,你才知道,他说的“水何澹澹”,指的是跟他的观沧海的目的相反了,事实和他的目的相反了,“山岛竦峙”也是说和观沧海的目的相反了。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它第一句是一个疑惑,所以才会用上声的“i”这样一个充满了疑问的声音。
意象
那么这首诗该当何解?在这里首先要理解两个意象,第一个意象是“碣石”。碣石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现在学术上是有争议的,但是无论它是在哪里,当然肯定它是在河北的东海岸,它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古代去碣石这个地方的会是什么人呢?谁去碣石呢?答案是——皇帝。
以前有很多个皇帝都去过碣石。古代的皇帝登基以后,尤其是上古时代,有两个必须要去的地方,一个是泰山——向上走,去向他的爹,皇帝不是天子吗?向老天——他的爹汇报他的工作,这叫“封禅”。第二个要去的地方就是——碣石,他们会跑到碣石去,去碣石干什么?历史上去过碣石最著名的两个皇帝,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汉武帝,他们去干什么呢?
求神仙。我们都听说过徐福东渡海的故事,他们去求仙,求长生之道。做了皇帝就想要长生不老,永远享受这份荣华富贵,所以他们有这个想法,因为他们的日子过得太好了,所以他才想要长生,于是他就要到碣石,传说中这里是神仙东渡海的地方,可以去看东海中的仙山,这样就又涉及到第二个意象“沧海”。
现在好多人翻译沧海都说是大海,青色的大海,苍苍的大海。那么如果理解成曹操大老远地跑到了碣石来看大海,这是意大利人的想法,是欧洲人的想法。欧洲太冷了,所以欧洲人特别喜欢到意大利、到西班牙的沙滩上去晒太阳,所以他们发明了海水浴场,游泳,到海里去潜泳之类的。欧洲人也特别喜欢阳光,而中国有温带,中国人没有这个需求,假如说一个古代的人专门跑到海边来看大海,那就像林语堂说的那样,大海有什么好看的,光秃秃的一片啥都没有。一个人只要不想享受阳光和沙滩,他也就没有看大海的欲望了,所以“观沧海”就是看大海的解法,这是西方文明的一个解法。
沧海是什么?是海上的仙山,海上有三座仙山,一座叫瀛洲,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沧海。碣石这个地方是找神仙的地方,在这里来看海上神仙、仙山,这个意思才是正解。而且曹操用了“临”这个字,临幸、驾临,这个字多少还是含有皇帝的意味在里头的,所以他来这里求长生,看神仙。
本事·背景
为什么曹操有这么一个行动?这就要谈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要了解曹操一生中重大的抉择时刻,曹操去碣石,什么背景?他是北征乌桓,扫清了袁熙、袁尚,就是袁绍儿子们的势力,又平定了乌桓这个北方民族,等于他把乌桓平定了以后,整个的北方都已经听他的统治了,虽然马腾、西梁那边实际上还不归他管,但表面上也服他的,所以整个北方实际上已经统一了。
因此从乌桓回来,曹操的将帅们、谋士们就有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说,我们应该还军许昌,我们回到许都去,干什么呢?称帝!这个时候应该称皇帝了,半个中国都是我们的了,江南放眼一看哪有一个是您的对手,转眼就可以平定天下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建国了,您应该登基了;这个时刻选得好,您登了基,大家更有士气,一鼓作气就能把江南拿下,统一全国。这是一派,另外一派谋士跟他说,时机没到,我们应该继续去征战,先打刘表,我们应该进军荆州,打完刘表去打孙权,我们把江南差不多统一了,回来再称帝。
曹操真的是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成功,统一了半个中国,他也有点举棋不定了,两派谋士争执不下,怎么办?曹操说,这样,我们既不回许昌,也不去荆州,走,我带你们去碣石,我们去那儿冷静冷静,来个冷静期,是这个意思。他就把大军带到了碣石。碣石是求神仙的地方,曹操多少也是有意要来请神仙给指点指点。当然他可能也有意说,我也看看能否能长生,所以他上来就说“东临碣石”,我像一个皇帝一样驾临到碣石,这是皇帝一定要去的地方。“以观沧海”,我来看海上的仙山,我来寻找神仙指点我迷津,所以实际上《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曹操的心路历程。
回到这首诗。第一句四小句十六个字,“东临碣石”,我驾临碣石这个地方;“以观沧海”,我来看神仙,看海上的仙山,我求仙来了;“水何澹澹”,然而水怎么这么平静?“山岛竦峙”,海岛中的山静静地在那里。水也是平静的,山也是平静的,神仙在哪里呢?第一句实际是个疑问句,说我到这里来找神仙了,神仙在哪里呢?没有!这可怎么办?所以曹操就继续站在那里,眼望东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站在那里,从上午站到下午,站到傍晚,“树木丛生”,感觉到周围都是生命,“百草丰茂”,全都是生命的生长。这个时候风起来了,不再是“水何澹澹”了,现在有浪了,有风了,风起来了,浪起来了,神仙要来了呀!站了一天终于要等到神仙了,结果怎么样?神仙来了吗?
没有!第三句中,一大堆的入声字,这么有力量,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在说什么?曹操站在那个地方,从傍晚又站到了清晨,他整整站了一天一夜,他没有等来神仙,但是他看到了日月的运行,他看到了太阳东升西落,看到了月亮东升西落,看到了银河的旋转。在古代。黑夜之中没有电灯,黑夜之中仰望星空,看到灿烂的银河,然后它在旋转,人会整个都融化在宇宙里。曹操没有看到神仙,但他看到了天道的运行。天道就是这样的,阴阳旋转,周而复始,人在其中是如何得渺小,所以要顺势而为,顺天而为,顺道而为!曹操没有看到神仙,但是他看到了道,他悟了,感悟了,哦,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幸运了。幸好我来到这里,老天爷告诉了我,我应该怎样做了,所以我做一首诗,歌咏我心中的志向,我现在知道我要怎么做了,我要顺天道而为,不要逆天道而为!那么在曹操的时刻,在他平定乌桓的时刻,天道是他应该灭汉而称帝吗?不是,为什么?除了他之外,所有的诸侯都没有称帝,大家仍然打着大汉的旗号,尤其是刘备和诸葛亮。所以大汉还活在大家的心中,这个时候如果你敢灭汉,这就叫逆天为道。曹操明白了,他从碣石出来没有回许昌,他奔了荆州,他没有称帝,他去打刘表了,他一辈子到死也没有称帝。
这个时刻是曹操悟道的时刻。现在好多人都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不押韵的,他做的整个这一组诗中每个后面都有的这样一句。但是这一组诗叫《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第一首,是悟道的那一首,它决定了他后半生的志向。所以这一首诗完全都是押韵的,都是押“i”这个上声的韵,就是他最早的疑问,一种觉醒,那种升腾的感觉。后来《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就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放在后边,就统一了一下。那三首真的是不押韵的,但是在《观沧海》,“志”也是押韵的,它和整首诗融为一体,绝对不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句子,它说的是曹操悟道之后的那种兴奋感和幸运感,天哪,我太幸运了,幸好我来到了这里,我站在这里看了一天一夜。
声韵·吟诵
这是曹操的心路历程,所以对这首诗应该如何来理解?要把它理解为是曹操的一个心路历程,他从疑问、到兴奋、到悟道、到幸运这样的一个过程,以此来吟诵,而且“入短韵长”,别的字不要拖长,就能把这首诗的感觉读出来。这四句,四个韵字,感觉都是不同的,要读出它的心路历程,就是情绪的变化,这个才是吟诵。吟诵要情通古人、情通作者,用声音去表达你对作者的理解。
在吟诵时,第三句,要啪地爆发出来,第四句要很欣慰地沉落下去,这个诗就吟诵得对了。这四个韵字,第一个韵字的疑惑感,第二个韵字的一种兴奋感,第三个韵字,那种悟道了的、整个状态的升腾,第四个韵字的志得意满、意味深长,要把它吟诵出来。